愿學、樂學、享學、善學、思學:基于“知行合一”指導下的“三學-三導-四維-五測”金融學課程混合式教學實踐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秦笑主持完成了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2021年江蘇高?!敖虒W研究工作”專項課題”愿學、樂學、享學、善學、思學:基于“知行合一”指導下的“三學-三導-四維-五測”金融學課程混合式教學實踐“(課題編號:2021JSJY075),課題組主要成員:耿潔、方荃、賀麗麗、劉潔如、馬姚、葉榮城。
新時代需要新的教與學理論來指導我們教書育人,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人才培養的定位應該至少包含三個維度:新時代、廣空間、重應用。面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如何轉換觀念、做好定位,如何貫徹落實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思想,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這就需要我們更新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建設“金課”。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常常思考,我們要教給學生的是什么?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教會學生如何搜索?教會學生如何選擇?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教會學生如何交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由此,我們對目前教學現狀及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思考及實踐探索。
(一)教學理念更新——引導、生動、開放、尊重,喚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結合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和特色商科建設目標,致力于培養懂業務、會做事、善適應的實操型、銷售型金融人才。課程建設著力在專業人才培養中搭建理論與實訓、知與行、教與學的橋梁。于2015年具體做法如下:
(二)教學方法優化——以案例式、探究式為主,構建基于移動學習生態環境下的“三學-三導-四維-五測”混合式教學模式
根據不同內容,以案例式、探究式、項目式為主,綜合采用:課前學案導學法、對分課堂、情境模擬、任務驅動法等教學法,提升學習效果。建設具有全面性、易用性、循環性、擴展性和協作性特點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引入大量鮮活案例及現象,增添趣味金融要素,使學生能夠了解、學會、運用,體會科學研究的精妙和樂趣。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超星學習通”建立在線開放課程,并通過信息化平臺開展投屏、搶答、頭腦風暴、詞云、測試等活動,提高課堂效率及趣味性,及每位學生的精準學習數據。
(三)教學過程優化——三階段、八步驟
(課前預習): 明任務:課前預告學習內容
闊視野:看、聽金融故事
(課中多元互動): 講理論:教師講解框架及重難點
深討論:小組討論-跨組討論-全班分享
精展示:學生小組展示
評反饋:教師抽查、答疑、總結
(課后拓展學習): 接任務:完成金融實訓項目模擬
提能力:通過課內外競賽,提升能力
(四)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打造“有知、有味”的課堂
整合教學內容,整合后的內容具有以下特點:
(1)經典理論與趣味金融融合;
(2)立足中國現實;
(3)增設課內金融實訓項目;
(4)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協同推進。
(五)教學手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積極推廣在線教學、混合式教學
(1)利用信息技術建設多樣化教學資源,推進教學資源庫建設
建設豐富的數字化、多樣化、易用性、循環性、協作性的教學資源,包括:文檔5本、電子期刊8期、音頻30個、視頻20個等,使學生體會科學研究的精妙和樂趣。同時,“超星學習通”平臺也提供了多門精品示范課程供學生補充學習。
(2)利用信息技術建設在線開放課程,實現資源共建、共享
在“超星學習通”平臺建設在線開放課程,以2022年春學期1個教學班《行為金融學》課程為例,共上傳視頻26個,視頻總時長181分鐘,音頻8個,文檔3個,題庫3個,課堂活動56個,討論區話題2510個,課程訪問量:137986次,課程評分5分。
(3)利用信息技術助力課堂改革,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從“對分課堂”教學法——翻轉課堂——新型混合式智慧教學,設置情景,引導學生觀察、模擬、思考、分析,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觀察和思考能力。同時借助信息化平臺開展投屏、搶答、頭腦風暴、詞云、測試等活動,提高課堂效率及趣味性。
(4)利用信息技術作為過程管理及交流的工具,實現教學管理科學化
“超星學習通”信息平臺提供了學生的精準學習數據,使學習效果可見、可評、可塑、可查,同時實現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與信息交流。
該項目兩年間取得了多項國家級、省級、市廳級、校級教師競賽及教科研成果,課題負責人受邀成立了教學創新名師工作室,擔任工作室負責人,倡導高標準、嚴要求,團結協作,進一步加強團隊課程開發,優化教學研究和專業建設及優質核心課程的建設,老中青年教師密切合作,形成了傳、幫、帶機制,互為良師,青年教師快速成長,提高教育教學及科研水平,并獲得多項國家級、省級、校級教學成果、講課、創課競賽獎項。
往更長遠看,希望能夠跨系、跨專業協同育人,在接下來的課程改革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充分了解學生認知心理,優化教學設計,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營造職業能力培養環境,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引領學生向學、向上、向善。轉變“教師、學生、媒體”角色:使教師成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組織討論、監控過程的主導者和輔導者,使學生成為發現問題、參與討論、展示成果的學習主體;嘗試進行模塊響應一體化的課程群新型混合式教學探索,重構教學形態。在教學團隊中建立每月一次“公開課”、每周一次“研討課”,做到“四個引領”:理念引領,形成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師資引領,組建課程思政團隊;教法引領,實現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引領,形成課程思政范例成果;質量引領,構建課程思政長效機制。同時,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打造精品課程。至今,在“知行合一”指導下,以“互聯網+”思維、信息化技術推進教學,把教與學、學與做、做與能力的轉化結合起來,以學生為中心,強化學生的“行”,借助信息化平臺,實現“線上+線下、課堂+課外、個人+小組、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多種結合,分別進行了四輪教學改革,不斷進行迭代、修正及優化,從“對分課堂”教學法——混合式教學——“五微融合”的微課程建設——精品課程建設,逐步構建了“三學-三導-四維-五測”的新型混合式智慧教學模式,在教學理念、內容、方法、手段及考核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創新,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綜合教學體系,使教學過程變得個性化、實時化、協同化、趣味化,打造“愿學-樂學-享學-善學-思學”的民主、平等、開放、多元的有趣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