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等教育網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辦: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
協辦: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學院
當前位置:首頁高教信息高教時空正文

王曉東院士談:如何選拔和培養頂尖科技創新人才?

來源:一讀EDU發布:2023-04-25 09:22分享:

編者按:20年前,王曉東教授應邀回國創辦北生所,成為中國科技體制的一塊改革試驗田,被譽為是“最高效的研究所”,不拘一格選拔了眾多青年科學家。王曉東教授說,他實驗室里過去十年最優秀的科學家之一,是從徽州師范學院畢業的。

20年后,已經是中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雙料院士的王曉東決定在清華大學致理書院開設“曉東科啟”本科人才培養項目,引導學生把科研轉化為產業一線應用,并希望可以把學生送到一線企業去看看。

以下是他做客清華大學書院時關于頂尖科技創新人才選拔和培養的分享。






01

怎樣培養拔尖科技創新人才?

首先來說,拔尖科技創新人才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他們代表了真正的世界級卓越。以我們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邵峰院士為例,他作為典型的拔尖科技創新人才,影響了整個所的研究方向和學術層次。

什么是真正的世界級卓越?以馬拉松為例,如果世界紀錄是2小時1分9秒,那么跑進3小時之內不算卓越。只有跑進2小時10分以內才配得上談卓越。所以我覺得拔尖人才最關鍵的是讓人們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卓越,為眾人樹立了標桿。

其次,拔尖人才如果在重要的管理崗位,可以帶領整個團隊向標桿看齊。優秀的團隊,最終還會形成追求卓越的文化。這種文化能讓更多人發揮出自己的潛力。

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我實驗室里過去十年最優秀的科學家之一,他是從徽州師范學院畢業的。他為什么厲害?有幾個特質:一是他做事上心。他可能不像咱們清華的同學們學習能力、記憶能力這么強,但他每做一件事情都很認真、很上心。二是他能在細微之處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東西。比如說實驗結果在最開始的時候模模糊糊、看不清方向,他就能看見別人注意不到的細節。三是他能跟我有良好的互動,也就是說我們能夠互相討論、互相啟發,產生良性互動。

這些特質有時不一定能夠在所謂標準化的評估體系、教育體系中反映出來的,但可能在合適的團隊環境下被激發。團隊對你給予鼓勵,給予壓力,有時還帶來挑戰。這三點不見得能被所有人接受。有時優秀的人可能對別人帶來的挑戰產生情緒化的反應,還有時不自信的人不能正確理解他人給予的夸獎。而拔尖人才可以在這些方面帶動引領團隊,激發出不同人的潛力。

第三,我們怎么認識拔尖人才?拔尖人才不是自己認定自己優秀,而是因為起到了關鍵作用而被他人認定為拔尖人才。所以說拔尖人才需要有自我認知,也需要有來自團隊的他人的認可。

02

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什么樣的教育?

大學教育是個很大的命題,就說我們家兒子的教育,我都沒有太多的發言權。作為過來人,我們很多想法也不見得是對的,只能說通過我們自己的實踐,讓后代作為參考來吸納經驗和教訓。

第一,在當下時代,學習是個一生的過程。我們處于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像我們所,行政人員使用人工智能協助辦公都已經是標配了。學習新知識就應該像吃飯一樣,保持不滿足感。

第二,現代科學越來越細分化、專業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同學們可能知道的很多東西我連聽都沒聽說過。所以說要保持學習,保持自己的獨特性,每個人應該認識到自己的特點,同時尊重每個人的特點。

過去標準化的課程設置源于工業時代服務于培養產業工人的需要,而現在需要個性化和差異化。在知識傳播完全平面化的時代,每個人的價值表現在能夠給人類的知識池作貢獻。如果只是吃別人種的糧食,吸收他人的經驗,那我們就缺少自己的價值了。想要讓自己獨一無二,我們還得好好下功夫,不斷挑戰自我,挖掘潛力,多多嘗試。

所以在教育問題上,不應該有一個標準答案。一個健康的社會,最終應當是所有公民都保持身心健康,人人能夠發揮出個人潛力,為整個人類社會做貢獻。

03

不挑學生的佛系實驗室,怎樣保持競爭力?

我們實驗室比較“佛系”,不挑學生?;旧嫌腥藖砬舐?,有位置空出來就可以。經常有學生找工作的時候找一圈別的實驗室不合適,就留在我們實驗室了。

我們做科研也比較“佛系”,不跟別人爭個你死我活。我們有一套我們自己的科研哲學,那就是別人做的東西我們不做。我們做科研是靠我們自己的積累,靠自己的超前布局,靠自己獨特的技術。

當然我有時也會反思這事,佛系也有佛系的問題,畢竟這樣做科研效率就不高,沒法讓學生們更快掌握科研范式。但是反過來這樣也有利于發掘出更多可能,發現從其他嚴格的篩選途徑所發掘不到的人才。就像我前面所說的那位徽州師范學院的畢業生來申請我們實驗室,如果因為他的學歷而沒有錄取他,那么我們也就失去了和這樣一位優秀的科學家共事的機會。而且一旦過度接受規范訓練,思想就可能僵化。作為一個科學家最終還是要獨立解決問題,或者是作為主要負責人來面對科學問題。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需要我們創造性地去解決問題。

所以我覺得最好不同風格的實驗室都去經歷,開拓思路,讓自己既保持思想上的少拘束,同時也掌握學術規范,最后能夠打造“中規中矩”的、讓整個科學界都能接受的科研產品。

生物科學目前正處在快速發展期,其發展有時并不完全需要很多條件才能夠實現。比如說物理學發現基本粒子,需要有大型的對撞機,生物學不一定。以發明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為例,這是一個獲諾貝爾獎的成果。PCR發明者卡里·穆利斯(Kary Mullis)在生物技術公司工作,有一天載著女友開車的時候,他忽然靈光一閃:我如果固定兩個primer(引物)在邊上,不就能把一段DNA無限擴增嗎?他回去以后就立刻去做這個實驗。其實這個實驗他也沒有完全做出來,但是這個想法大家一聽,離成功就只差一層窗戶紙了。

這樣的發現我們大家都有可能做到,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生物學現在是很有意思的,也是相比起來更容易出成果的。

04

從做實驗的角度看,國內外的資源已經沒有什么差別了

80年代初我在北師大念書,那個時候剛剛改革開放,是一個開始覺醒的時代,從當時的實驗條件來講,跟現在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是那個時代,大家極度渴望接受知識、渴望學習。

現在很多人問我當時為什么選擇去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讀博?我說是因為我當時接觸到的第一份英文雜志叫《科學美國人》,那是咱們國家改革開放后引進的第一個英文雜志。當時我經常去圖書館看這本雜志,有一期寫的是關于生命科學領域前沿的10篇文章,我發現那10篇文章里有2篇是西南醫學中心的老師寫的。我心想這個地方雖然我從來沒聽說過,但肯定是一個科研很棒的地方,10個前沿研究里2個都是西南醫學中心的。我到了西南醫學中心以后,那兩位老師也都分別在85年和94年獲得了諾獎。整體來講,那時候學習資源、知識來源和實驗設備都很匱乏。

現在從做實驗的角度來講,國內外已經沒有什么差別了,別人能做的我們都能做,而且很多時候我們的實驗室還更新,能做的事情更多。清華學生的教育資源更是太豐富了,最近我們北生所的老師現在也進入到清華來了,很多老師在想怎么參與清華的教學,結果來這一看同學們的課表,驚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多。跟別的學校比,清華的教學資源就像自助餐一樣豐盛。所以我說清華的學生還是要意識到這一點,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教育資源。

05

關于“曉東科啟”創新培養項目

同學們在大學期間學了很多知識,也學了一些技能,可能還有一些社會實踐經驗,但這些相對都是比較碎片化的,同學們應該怎么去綜合運用?這是我做這個項目的一個基本思路。

我當時也是一個簡單的想法,就是希望同學們加入項目后,我們可以共同商量,把四年本科學習用一個長線目標串起來。那么這個項目我希望是像星辰大海一樣廣闊的課題,因為這個課題本身不需要完成,它可以是一個實際的研究問題,也可能是一個寬泛的興趣領域。希望同學們在完成課題的過程中,學會面對復雜的問題時應當怎樣去破題。

我在北大之前創設過挑戰班,現在我在清華創設“曉東科啟”做法會有不同。以前主要關注引導學生怎么把學習轉化為科研,現在我自己也有更多的社會資源,我覺得可以更引導同學們怎么把科研轉化為產業一線應用。最近有同學提出說想了解一下制藥怎么回事,同學們想研究什么方向我們有相應的企業資源,可以把大家送到一線去看看。

本文來自王曉東院士做客清華大學書院時的分享,轉載自公眾號“書院 從游”。

聯系地址:北京西路15號(210024) || 聯系電話:025-83300736 || 蘇ICP備14027130號-1
主辦單位: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
蘇公網安備 32010602010156號
97色色高清人妻@97色色人妻有码视频@97色色人人�?@97视频在线观看@97视频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