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等教育網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辦: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
協辦: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學院
當前位置:首頁高教信息學術課題正文

應用型本科高校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的一體化建設與實施研究

來源:江蘇海洋大學作者:嚴云洋發布:2023-04-18 13:40分享:

江蘇海洋大學嚴云洋主持完成了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2021年江蘇省高?!按髮W生勞動教育”“基礎課課程群”專項課題“應用型本科高校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的一體化建設與實施研究  ”(課題編號: 2021JDKT021),課題組主要成員:孫國紅、喬  斌、安俊麗、陳勁松、吳美玉、祝春水、周雪峰、馮  源、高紅霞、劉小明(前10)。


     江蘇海洋大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課程改革為主線,以全面重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按照“面向全體、融入專業、突出特色、分類實施”的原則,分階段、多平臺,積極探索“1+N+X”勞動教育新范式,著力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探索,在實踐中磨煉,在創新創造中知行合一,五育并舉,全面提升筑魂育人實效。
一、突出價值引領,創新開好1門勞動教育主要依托課程,讓學生懂勞動

     學校發揮工科主體優勢,創新性地將“工程訓練”作為勞動教育的一門主要依托課程,面向全校各專業開設,重點加強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讓學生在掌握通用勞動科學知識的同時,動手實踐、出力流汗、磨練意志、錘煉品格,感悟工匠精神的內涵,理解勞動的價值和意義。為此,以工程訓練中心(創新創業學院)為依托,深入開展“工程訓練”課程改革,使一門傳統老課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一是基于大勞動教育觀重塑課程定位,把牢課程改革方向。根據《江蘇海洋大學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加強勞動教育頂層設計,結合新版人才培養方案重構,以價值觀養成為核心,以創造性勞動能力提升為進階,不斷夯實工程訓練在整體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基礎性和關鍵性作用,著力發揮課程育人價值。二是全面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和教材,升級教學內容。針對文、理科不同學科特點,分別安排1~2周集中授課,其中安排8~16學時理論教學,以工程創新實踐案例為載體,講授與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勞動安全、勞動保障、勞動關系等通用勞動科學知識,理論與實踐相得益彰,升華課程目標,增強教學的針對性。課程實訓內容涵蓋從面向傳統加工的基礎訓練,到面向先進制造、智能制造的創新訓練,由淺入深,形成勞動教育與工程訓練相互滲透的課程新形態。三是秉承“好學力行、勞智合一”的教學理念,推進線上線下相結合、項目化教學改革。依托中國大學MOOC平臺,建成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通過面向新工科的工程訓練教學,使學生對抽象的勞動理論知識更易理解和內化,深刻認識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內涵,明勞動之理。四是加強校企協同培養,提升學生對勞動新形態的理解與思考。先后與昆山巨林科教實業有限公司、北京啟創遠景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合作,建成機器人、激光加工、3D打印等實訓實驗室,開展創新訓練項目及勞動知識和技能競賽活動,多工種多學科交叉融合,探索產學研協同勞動教育新模式。

二、厚植勞動情懷,豐富拓展N門勞動教育通識選修課程,讓學生愛勞動
      在培養方案中設置必修課程“勞動教育”2學分,納入學生畢業要求。學生修讀勞動教育通識課程成績合格或參與勞動教育專題實踐項目活動達到規定要求,可根據《江蘇海洋大學本科生“勞動教育”課程學分認定標準》,通過PU平臺(大學生成長服務平臺)申請認定相應“勞動教育”課程學分。通過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勞動教育通識課程及項目,融文化滋養、思想啟迪和價值塑造為一體,培養學生養成勞動習慣,掌握基本勞動知識和實用、貼近生活的勞動技能,激發勞動熱情,引導學生求真、向善、臻美。一是豐富勞動理論類課程。以教師自主開發建設為主,結合校外優質課程資源引進與利用,積極開設“公共安全知識導論”“勞動法學”“勞動通論”等課程,讓學生通過相關理論知識的拓展學習, 加深對勞動創造價值內涵要義的理解,塑造正確的勞動觀。二是拓展生活技能類課程。利用后勤、藝術設計學院等特有的勞動教育師資、場地資源,開發建設“烹飪技能操作”“木工制作”“實用電工技術”等課程,定期滾動開課,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體悟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道理,培養學生懂生活、愛生活的能力。三是開發非遺特色勞動課程。落實“五育并舉”育人理念,定期滾動開設“藍染”“手工印章刻制”“桃木藝術雕刻”等非遺特色課程,邀請非遺項目傳承人擔任教師,指導學生在感受中國傳統非遺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培養動手能、掌握勞動技能、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四是打造創意勞動類課程。將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融合,打造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創意勞動類課程,如“港航結構模型制作”“無人船的操控與應用”“激光切割創意作品設計與制作”等,受到學生歡迎,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培養跨學科的思維素養,深刻認識勞動實踐的創造本質。五是開設特色勞動教育專題實踐項目。建立“學生個人生活事務”“校園環境美化”“社會勞動實踐”“公益勞動”“志愿服務”等五大類勞動教育專題實踐項目任務群,明確參與項目學生范圍、勞動教育目標、學時及任務要求等。將每周三定為“勞動日”,每學期分學院安排“勞動周”,集中組織學生參加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鍛煉,讓學生學思悟踐,提升勞動素養。

三、深挖思政內涵,傾力打造X門勞動教育融入式課程,讓學生會勞動
       圍繞海洋強國戰略和區域海洋經濟發展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深入落實OBE理念,將勞動教育作為育人目標實現的有效路徑,探索“勞育+”模式,推動勞動教育融入各門課程和教學環節,培養學生會勞動。一是將勞動教育融入課程目標體系。出臺實施《江蘇海洋大學本科生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與實施辦法(試行)》,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 不斷夯實一體化、層級遞進的勞動教育課程目標達成,強化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將勞動教育融入基礎課程。注重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生創業基礎、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等公共基礎課的重點核心作用,加強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勞動法律法規與政策教育,講深講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論述,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筑牢新時代價值體系。三是將勞動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將勞動教育作為課程最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思政元素,深挖思政內涵,發揮各門課程的勞動教育功能。結合各類專業實習實踐,面向產業新業態、勞動新形態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促進勞動技能掌握、習慣養成、能力發展的有機統一。四是將勞動教育融入第二課堂。落實學分積累與轉換,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學科競賽及教師科研項目等各類創造性勞動實踐活動,創造有價值的物化成果,促進勞動技能掌握、態度養成、能力發展的有機統一。

四、推進五育融合,持續完善多維勞動教育質量保障機制,讓學生勤勞動
      學校積極構建五育并舉人才培養體系,引領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 深入開展教育理念、質量標準、課程體系、培養模式和管理制度的系統性重塑,完善質量保障機制,著力發揮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健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勞動教育工作領導小組, 加強統籌規劃、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積極構建宣傳、教務、學工、團委、后勤、教學質量管理等職能部門與院系協同推進、全體師生共同參與的勞動教育工作機制。依托后勤管理處成立勞動教育實踐中心,負責對勞動教育專題實踐項目進行統籌組織與管理。二是強化多措并舉,提升師資隊伍勞動育人能力。定期組織教師開展勞動教育相關知識學習和培訓, 強化教師實踐應用能力和勞動教育意識;加強由專業帶頭人、“雙師型”教師、產業教授組成的課程教學團隊建設,鼓勵教師到企業和基層掛職鍛煉;積極選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參與勞動實踐項目指導。三是強化平臺支撐,拓寬勞動實踐場域空間。學校先后成立生物醫藥、港口流通服務等13個產業學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工程師—教師—導師” 角色轉換、“產品—課程—項目” 內容對接、“工廠—教室—實驗室” 場所融通。鼓勵圖書館、保衛處等校內單位建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圍繞勞動育人目標,開發勞動教育實踐項目,經勞動教育實踐中心審批后實施。學校給各學院統一劃分校內勞動教育用地、分配勞動工具,為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實踐活動提供必備條件。四是強化育人導向,推進學業評價改革。實施課程過程化、能力化考試改革,依托“學生大數據輔助決策系統”開展德智體美勞全要素評價,探索建立學生綜合素質檔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五是強化典型引領,發揮示范帶動。建立示范性勞動模范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大力宣傳本校堅持把論文寫在池塘邊的“漁民教授”,以及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評“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等身邊師生模范典型, 弘揚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主旋律,激勵學生將專業學習與勞動精神結合起來,在勞動中體現個人價值,報效國家、奉獻社會。



聯系地址:北京西路15號(210024) || 聯系電話:025-83300736 || 蘇ICP備14027130號-1
主辦單位: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
蘇公網安備 32010602010156號
97色色高清人妻@97色色人妻有码视频@97色色人人�?@97视频在线观看@97视频在线观看视频